为什么面部能产生神奇的效果?
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,还涉及高深的心理学理论。有无数的学术研究指出面部吸引力的相关因素,包括对称学,骨骼结构学等等。
然而,就一张照片或画面而言,并不总是要求面部有多么吸引人或者与众不同来获得关注。这里有些更深层次的东西。
也许是出于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,我们直视他人时,一般都盯着脸看。又或者,我们内心希望将自己同身边的世界联系起来,这时候,相对其他并非只有人类共有的特性,面部的共同性是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。
不论哪种解释最合理,有一点不可争辩:我们喜欢看脸。
用面部效果为设计添彩
这些知识能在很多设计构思中助你一臂之力。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,解读其中蕴含的信息,感悟设计中的意义和情感,甚至在事后继续回味。
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面部效果的运用方法可以让你的设计更出挑。
打破‚ZZ‛定势
那些名片上后缀很长,工资数目尾部带很多零的市场研究专家们都明白一个定势——那就是人们习惯于按‚Z‛字型路线阅读书页。那些专家总爱以批判的口吻提醒设计者,他们的设计布置没有遵从这一概念。
毕竟,人们是以从左到右,从上到下的方式阅读。这自然也成为获取文字信息的惯用顺序。
这是个正确的理念,人们也倾向于用这种方式阅读——除非在阅读路线上存在某些别的因素。设计者应当从容的把握这种定势,让受众更容易地理解自己的设计。
比如下图:
按照‚Z‛定势,图片上的文字将是大脑首先接受的讯息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吧?(注:由于页面滚动的原因,图片可能是从上到下显示在你面前,而不是整体显示,请按照看海报或者PPT的方式来想象。)
排除某些特例,大多数人首先看到的讯息应该是:1)脸2)占据画面最大篇幅的对象。有趣的是,在继续往下阅读前,你还会再看一遍相同的讯息作为收尾。
上图中,我运用了大幅面部效果和小字体来打破‚Z‛定律。典型的浏览顺序为:面部,文字,面部,然后继续浏览其他内容。文字内容在视觉效果上并不出色,所以你的视线在浏览结束前会回到面部。
指向性
运用面部效果进行设计时,应当明确你想达到的目的,同时在完成后确认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效果。
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效果的指向性。只要善加运用画面中的脸部朝向,就能达成非常独特的设计效果。
再回到之前的例子:那两张脸都看向画面空白区域,因此,完全没有达到让观众阅读文字的目的。当然,观众最终会看到文字,但那是在忽略了人脸之后,而不是由人脸将视线引导向文字的结果。
让观众的视线顺着画面中的视线移动
让我们看看下面那张图,这张画面的构思更好地运用了面部的神奇效果。
这张图片的面部效果就用得很不错。记住,你的目的是为了传达讯息。就像之前那张图片一样,猫脸吸引了你的注意力,但这次没有混淆你的视线,而是顺势将你的注意力直接引到了标题上。没人会遗漏这个标题。
这里要谈到一个新手常犯的错误:很多设计师运用面部效果时总让他们看向画面之外。这样做虽然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,但却让他们的视线游离于画面之外,导致观众忽略了文字,看完面部效果之后直接跳到下一个画面。
为了说明,让我们回到之前的男人和婴儿的图片。
可以看出,虽然第一张图片很有设计感,但是并没有完全发挥面部的独特效果。第二张图片在视线引导上则更为顺畅。
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,在第二张图片中我将文字移动到与图中人物视线平行的位置。你的眼睛会潜意识地追随他们的视线。布置图片时,我常下意识地想将文字垂直居中,然而实际上,与视线平行的效果具备更强的视觉感。
直视效果
用面部代替箭头来引出标题常常能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。虽然这个技巧能够顺畅的转移注意力,在吸引注意力方面,却不如与观众视线相接的直视效果来得显著。
当别人直视我们双眼时,我们常会不由自主地‚回看对方。作为最基本的设计方式,我们可以尝试用面部表情来表达一些信息。
快乐、愤怒、疑惑、滑稽、渴望等等,这些面部表情搭配直视效果时,能取得卓著的成效。
在企业,学校,或其他专业机构,你应该见过无数类似的画面。这样的画面能够营造一种宽松柔和的氛围,让人们觉得这些机构中的人员十分友善。
在一些更为煽情的场合,你也能见到相同的手法。从运动饮料销售到为了降低犯罪率而呼吁的募捐,在各种各样的领域里,严肃表情的运用几乎成了万能素材。
抽象的面部效果
记住,并非只有真实的脸才能达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。抽象的人脸在收拢视线方面完全不逊色于真脸,甚至更具趣味性。
不论是日常用品的宣传还是巧妙的构图创意,都可以找到运用面部效果的方法。
采用面部效果时,不管是明示还是暗示,观众能在不知不觉中被画面吸引,并带入正题。
总结
主题:脸具有神奇的效果。对设计者来说,很少能有更具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段了。
既然面部效果的巧妙发挥能够提升你的设计效力,那么随意滥用面部效果也会大大降低设计的表现力。所以,请时刻牢记运用面部效果的目的,同时注意表情和指向性的应用是否成功达到了你想要的设计目标。
原文标题:A Practical Guide to Designing With Faces
原文地址:https://designshack.net/articles/graphics/a-practical-guide-to-designing-with-faces/#SbdCTgr1O4xdYuxG.99
原文作者:Joshua Johnson
转载文章以及封面配图均来自网络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全部评论 0条
暂时相关评论